12月12日“第七届人力资本与劳动市场国际研讨会暨2015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召开,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CHLR)对外发布了《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5》(《报告》)。《报告》基于中心(CHLR)“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财经大学的专项资助。该项目由中心(CHLR)特聘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主持,人力资本指数收入计算法——JF方法的创始人Barbara Fraumeni教授,中心所有全职、特聘教授,以及全体研究生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该项目成果《报告》,自2009年首次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每年定期发布的更新引起广泛社会反响。2015年《报告》在前一年《报告》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计算扩展到1985-2012年;增加Mincer方程估算的微观数据库,教育回报率采用二次拟合代替原来的线性拟合;改进增长率计算方法;重新估算了1985-2012年全国及各省的固定资本存量;估算1985-2012年各省生活成本调整指数;基于估算的每年人口数据,增加了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平均教育程度和高中以上人口比重结果。
《报告》由李海峥教授、Barbara Fraumeni教授和Carsten Holz教授于会上发布。报告包括1985-2012间全国各省人力资本数据,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发展趋势,教育、城镇化和老龄化对人力资本影响,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地区差距等内容。
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 2012年的人均人力资本和人均劳动力资本排名前5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
2. 从1985-201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年增加到9.9年,其中农村从5.3年增至8.6年,城市从8.1年增至11年;全国高中以上人口占比从13%上升到34%,其中农村从8%上升到14%,城市从27%上升到50%,城乡差距显著。
3. 全国实际人力资本总量从1985到2012年,增长了4.8倍,在1995年之后增长明显加快。以2012年为例,城市和农村的人力资本总量占比分别为79%和21%。城市和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1%和4.2%。
4. 城乡的人力资本储量即0-15岁人口的人力资本的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呈现上升势头,从32岁增加到36岁。
5. 对比6岁、12岁(小学毕业)和16岁(初中毕业)青少年男女的人均人力资本可见,城市的趋势较为平缓,在农村则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农村女孩与男孩的人力资本差距在逐渐扩大。
6. 港台地区高中以上人口和大学以上人口的占比远高于大陆,但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大陆地区。
7.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可以反映劳动力质量,1995年之后各区域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1995-2012年,东部年均增速为7.2%,中部6.7%,东北6.2%,西部最慢,仅有5.1%。2012年的东北地区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为东部的70%,中部是东部的61%,西部只有东部的43%,还不到一半。
8. GDP和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比值反映了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各区域都在增加,而GDP和物质资本的比率都呈下降趋势。
9. 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是由劳动人口数量增加推动;但1995年后,劳动力质量因素的推动增强。
10. 城镇化对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最大,尤其是在1994年之后;其次是教育。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增加,这种推动作用并不可持续。
11. 但对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增长而言,教育贡献最大,其次是年龄结构的贡献;然而年龄的贡献率在1994年之后显著降低,在东北地区甚至为负值,说明“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12. 教育是推动人均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对人均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小于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因此,如果在较低教育层级扩展,如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则会加速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
13. 总而言之,中部的人力资本形成主要依赖教育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比较乐观。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发展呈现后劲不足,其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已经对人力资本造成负面影响。
14. 人力资本区域分布及发展趋势表明各区域都应该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西部地区;同时还应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推广12年义务教育;另外,放松独生子女的政策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长;从区域发展趋势来看,需要重点帮助东北地区投资人力资本。
会议由《中国经济评论》主编Belton Fleisher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海内外百余名学者加了会议及分会场专题研讨。研讨会从98篇投稿论文中选出40篇论文,涵盖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相关的教育、收入、健康、贫穷与行为、劳动力市场、就业、移民、人力资本、子女和复杂技能解决等10个主题。